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吟游晴川阁游玩小记作品分享

发布时间:2019-04-28   阅读次数:

游玩小记一:

游晴川阁

汉语言文学1801 吴丹妮

来武汉求学已算是有些时日,却仍未把来前便说好要进行的景点打卡贯彻落实,甚至早已忘之脑后。好在参与图书馆的吟游晴川阁活动,也算是计划中的一处打卡。

思维与文笔过于庸常,仅当简单叙写感受。

晴川阁得名于唐代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句,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相得益彰,蔚为壮观。也据说其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

和其他名胜古迹一般,晴川阁景区也有一个古色古香的牌面,首先便是匾书着的“晴川阁”三个字映入眼帘,标明身份的同时也算是对游客进入该景区的暗示。晴川阁景区是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与附属古建群共同组成的,总体占地不大,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定是省时省力的,尽管同行队伍中有一位校汉服社的女生充当解说员的角色,可既是富含深刻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接触以前最好自行做一做功课。

刻于清乾隆年间的“荆楚雄风”碑——一个初始参观的标志性建筑,石碑上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令人印象深刻。它是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而后穿过刻有“古晴川阁”四字的白色牌楼来到禹稷行宫,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原名禹王庙,经重修后在明代天启年间改为“禹稷行宫”,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初到牌楼前就十分好奇所谓“禹稷行宫”以及两侧“陈常”和“锡范”是何寓意,事后做功课才有所了解:禹稷行宫顾名思义其实是大禹和后稷的行宫。大禹便是众所周知的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而后稷便是大禹的得力助手。可既然是助手,后稷怎会与大禹并列给行宫命名呢?相传大禹治水是救民于水火,而后稷则教民耕种五谷杂粮,救民与饥寒,因此禹稷得以并列,而行宫即住宅的一种建筑形式,特指帝王出行的临时住所,与今别墅相当。再谈起两侧门楣上的“陈常”与“锡范”,用以逐字解释即“常”译为常规,“锡”为“赐”的通假,译为赏赐,“范”为典范之意。并看便是具有告诫后人大禹治水的精神应该成为后人的榜样的深意。

位于禹稷行宫“陈常”这侧还直立着一块无字碑,以石碑下方有一头龟为造型,即赑屃碑。固然也是有它的故事。古代神话相传龙生九子,九子九个样,并且都似龙非龙,名叫赑屃的这只便是龙子之一,长得如同龟。在大禹收服赑屃后,赑屃便帮助大禹治水立下汗马功劳。而背上背个无字碑,也是为表彰赑屃的功绩书之不尽。

再说到三大主体建筑中的晴川阁与铁门关。进晴川楼便一眼望见画上的匾,据说这“山高水长“四字不同于一般的书法用笔所写,而是使用竹叶写的。是作者于康熙年间的某一天,酒后起兴,用竹叶写下这别有深意的四个字。适逢画像砖的展览,能在晴川阁的一二楼一睹画像砖的魅力。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朝代更迭,人世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且将这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当天被展出的有博山炉画像砖、双凤戏莲画像砖、尝粪忧心画像砖等等,无不使人久久记忆。不巧的是回廊处正在维修,未有幸站在最佳远眺的位置一观隔江对峙的黄鹤楼,体验所谓临江而立的感受,不过也是来日方长,且无碍。

每个人的记忆点各不相同,在解说员解说的全部过程中尤使我记忆犹新的便是在铁门关。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龟山这个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于我的特别记忆点是相传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曾在龟山东麓长江边洗过他的赤兔宝马。后来人们就将此地也命名为“洗马口“,铁门关如今所处的位置便是叫做”洗马长街“。越发观察到许多地标名称都与其历史有着莫大的渊源,不禁对待历史又产生了一丝敬畏感。

回想也曾参观过博物馆、古迹等,不少次是尽管不是初来乍到,却也并没有深刻理解件件文物、各个地标的历史渊源的。所谓看人看物均不能够仅仅只看表面,而对其背后的深意一无所知。不得不承认此次游历确是使我些许领悟到于参观名胜古迹的准备工作有做足的必要,获益匪浅。

 

游玩小记二:

游玩小记

英语1805班  钱显银

在二零一九年三月三十日的早上,伴着清晨的雾色和鸟鸣,我与参加吟游晴川阁的小组成员在图书馆董老师和魏主任的带领下,开启了我们的晴川阁游园旅途,感受其中深沉而闪亮的传统文化与古诗词之美。 

小巴车到滨江大道晴川阁站下车。因为出发前做过晴川阁的相关攻略,得知:晴川阁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东麓、洗马长街的禹功矶上。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下车后迎接我们的便是著名的“铁门关”,游客在入口处登记后,便可免费参观晴川阁。

晴川阁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虽然写的是黄鹤楼,但诗中的“晴川”二字指的却是晴川阁,并且这里的“晴川”寓意着晴空万里的山川大河之意,晴川阁内设有“禹王殿”、“碑林”等,同时在观赏过程中我们也借由晴川阁登上铁门关城楼内,欣赏美丽的风景,感叹古人的智慧。

进入晴川阁后,我们游园小组全体成员在“三楚胜景”处合影留念。我们的游园小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因与对岸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被称为"三楚胜境",是荆楚极好的游览之地。

进入大门后向左转,来到了一个石碑前,上面刻着刚健有力的“荆楚雄风”四字。据记载,这是清朝乾隆年间荆南观察使李拔书写的,这位观察使大人任内率众兴修水利,治理川江,为民造福,人民记住了他。此碑来历颇具传奇色彩。据史料记载,清乾隆35年,即1770年,李拔来晴川阁,拜祭了禹稷行宫,他敬仰大禹治水的功绩,感佩荆楚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壮举,乃手书“荆楚雄风”四个大字,并立此碑。尽管这块石碑风尘仆仆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碑角已被磨损,然而这四个大字依然是那样的清晰。“荆楚雄风”四个大字苍劲雄浑、饱满流畅, 气度非凡。

此后200年间,兵荒马乱,此碑湮没于龟山东麓的泥石之中,直到1985年重建晴川阁平整土地现场,此碑始得以出土重见天日。当时碑材断为数截,所幸并不残缺,字迹清晰如故。后经镶接、整理,此碑才得以重新傲然挺立于世。可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说法是不错的。当然,这也是苍天有眼,不想此碑长眠于泥石之中,无声无息。

上了楼梯,我来到了铁门关。铁门关建于三国时期,当时吴魏相峙,用兵河口,吴国才设关于这背倚古大别山、俯控江浒、地势险峻的地段。难怪杨枢题联“汉阳日抱鼋窟窟,大别天开虎豹关”。从铁门关下来往右可以看到晴川兰亭之一的禹碑亭。亭中间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字。禹碑原刻于湖南衡山。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刻石衡山,后世称此碑为“禹碑”。

再向右,上过一排石梯后,可看见一个方形的红木门。慢慢推开木门,从木门发出吱吱咔咔的声音,感觉到自己真有点像一个进入幽深庭院的古代人。一进门就看见右边几棵青翠的竹,左边是几条石凳,中间便是进入“禹稷行宫”的侧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清朝同治三年时创作的六幅壁画,是纪念大禹治水的。画中人物活灵活现:有的敲打木桩,有的捕捉猛兽,还有的用绳拉着巨大的石头。这些壁画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环境中是怎样征服大自然的。

我又不知不觉来到了晴川阁,这是整个园中最雄伟的建筑物了。跨进正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排白色的屏障。正面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块大匾上刻有“山高水长”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黄颜色的,在整个大厅中显得是那样的醒目。站在晴川阁的高处,可清楚地看见龟山山顶上耸立的一座高大的电视塔,又可尽目远眺汉口方向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物,而脚下是滔滔奔流的长江。

望着那烟雾茫茫的天际,我在遐想:这奔腾不息的江水该是荆楚大地世世代代儿女的血液,这巍巍矗立的龟山该是华夏子孙的丰碑。荆楚大地的人们就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让屡遭毁坏的晴川阁重新挺立起来,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楚胜境”。李拔那苍劲有力的“荆楚雄风”,不正是对荆楚大地最好的赞美吗?

作为历史的斑驳的古城临水而建,滚滚的江涛声,奏得是大武汉的兴衰与变迁。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晴川阁值得去!作华夏儿女,中国古诗词是我们文化传递的重要纽带,吟诵古诗词能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

此次吟游晴川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个衔接,由此我了解到晴川阁的历史,领略到中国诗词之美,至此“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依旧在心中回荡。

 

游玩小记三:

晴川阁游记

英语1803 丁怡

三月三十日,我参加了校图书馆举办的“吟游晴川阁,唤醒武汉深处的诗词记忆”游玩活动。听历史老师说过,去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点游玩之前一定要提前做一做功课,否则将体会不到名胜古迹中的意趣所在,故而我提前了解了一下晴川阁的文化背景。

那天清晨,我早早地来到图书馆总馆广场,这里已经有几个同学了。魏主任热心地问我们是不是来参加活动的,还细心地问我们带没带好身份证。我没有带,有点担心。这时有人说没带身份证进去登记一下就可以了。出发的时间到了,有同学开始采访穿着汉服的导游小姐姐。等了一会,董老师开始介绍这次活动,这次活动是三月的一个收尾活动,此后还会有更多精彩的活动。之前因为时间比较紧没能参加猜灯谜活动让我感到很遗憾,所以这次能参加游览晴川阁活动,我感到很庆幸。

车子开动了,快到目的地时,我们行经了鹦鹉洲大桥。鹦鹉洲大桥外形富有韵律美,桥塔稳重的气势与浩瀚的长江相呼应,三塔耸立,寓意武汉三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均衡蓬勃发展。时尚的国际“橘”红色与钢板梁相协调,在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可以体现亮化的作用,整体呈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途中,我们还看到了武昌起义门,据说它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原名是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是武汉人熟知的武昌古城汉阳门、文昌门、平湖门、大东门、小东门等十大古城门之一。

进晴川阁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铁门关”古城门。铁门关始建于东汉末年,已历一千八百年。据《明一统志》载:“铁门关,左倚大别山,右控禹功矶,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于明末毁于战火。清代铁门关遗址上建关帝庙,祭祀关公,1993年被重建。有诗云:“铁门伟岸镇龟山,洗马长街踱古关。车水马龙关下过,烟波浩淼汉阳环。三足鼎立千秋镇,荆楚雄风霸晴川。俯瞰长江东逝水,近观汉水月湖澜。”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

在刷身份证或者登记后就可以进入晴川阁了,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得名于唐代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句,它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公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是一座集文物古建与园林风景于一体的名胜古迹。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三楚胜境”。《三楚胜境望江山》诗云:“晴川阁望天绝景,无限风光眼底收。山迩山遐堪锦绣,江南江北尽芳流。行吟泽畔胜三楚,轮渡滔中境四周。我自纵横随笔意,烟波日暮不言愁。

我们在“三楚胜境”牌匾下拉横幅拍照后登上了石级,发现不远处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荆楚雄风”四个大字。有介绍说,碑文意在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有趣的是,这里还有一块通透的朋友圈方框可供拍照,让人感觉现代感十足。古碑的旁边是一幢“晴川书院”。 晴川书院的旁边有座精致的小轩,叫“禹柏轩”。 禹柏轩的旁边是登山石阶,石阶上游客熙攘,十分热闹。石阶的尽头是一道牌楼式拱门,门楣上有一块灰塑“古晴川阁”匾额。走进“古晴川阁”拱门,里面是一方平地,建有一幢粉墙黛瓦的古建筑,三道拱门,中间一道门头上有灰塑“禹稷行宫”匾额。禹稷行宫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的地方。进入大殿,看到前廊柱上有书画大家刘海栗题写的楹联:三过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禹稷行宫的旁边是晴川阁。走近看,是一幢楼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登上二楼,室内屏风上挂着一幅国画《胜览晴川阁》,两侧柱上是一副借用崔颢诗句写成的对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凭栏吹着江风,只见长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好似一匹脱缰的野马怒不可遏地,一浪接着一浪流向远方,有的轮渡、客船、货船停泊在两岸,还有的商船满载着货物朝着远方驶去。走过楚波亭来到江边,靠着山脚建有一条碑廊,廊壁嵌满了各种字体的碑刻。内容为称颂大禹治水的功绩,以及赞美江汉汇流的壮丽景色。

吟游晴川阁活动到此就结束了,我对武汉的名胜古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也领略了诗词的奥妙和渊源悠长的韵味。